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运河流长,文脉渊源。运河流域民歌文化是运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运河两岸人民在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一笔厚重的人文资源,它们以生动的形式和独特的方式,见证了中国大运河文明和社会的沧桑变迁、记录了运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是研究大运河文化、保护运河世界遗产、复兴大运河文化的鲜活素材和基本文献。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一项是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并提出2020年要全面复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运河流域的民歌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中国大运河废弃和边缘化,这些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的运河民歌,和我国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一样,也出现了文献研究整理缺失、代表性传承人老化且后继乏人、生存压力巨大及发展艰难的困境。为了积极对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战略,探索大运河流域民歌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2023年2月8-9日,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大运河流域民歌现状调研与保护对策研究项目组”赴扬州宝应、高邮和江都开展调研。该项目组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第十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
项目组一行风尘仆仆,在扬州市文联姜师立主席和民间艺术家协会陈家庆主席的精心安排下,两天时间,团队先后来到扬州宝应、高邮和江都开展民歌调研和座谈活动。8日上午,项目组奔赴宝应望直港镇。望直港镇“老来俏”艺术团带来了《花船调》《花鼓调》等精彩原生态的民歌表演。在之后的民歌传承调研座谈会上,项目组同民歌传承人、表演者还有当地宣传部门、文化中心的相关领导同志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对宝应地区民歌的生态土壤、发展现状和传承问题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8日下午,项目组来到中国民歌之乡—高邮,在高邮市文化馆内观看了四位高邮民歌传承人的表演,据介绍高邮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兰英老师已经87岁高龄,曾在中南海为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献唱高邮民歌。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项目组了解到高邮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谱系较为完整,在高邮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邮民歌进一步产教融合,在民歌传播方面取得丰硕成果。9日上午,扬州市文联主席姜师立为项目团队系统讲述了大运河流域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历史,给项目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下午,在邵伯镇非遗传承中心,项目组现场观看了由邵伯秧号子乐队带来国家级非遗项目锣鼓小牌子和省级非遗项目邵伯民歌表演。表演生动活泼,充分展现了扬州地区南北文化交融的区位特点和农事生产中民歌表演的重要价值。随即,项目组在邵伯镇镇政府开展了座谈活动,双方就民歌的保护和当代传承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两天的行程,项目组驱车近一千公里,充分调研了作为大运河长子的扬州市民歌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情况。项目组指导老师,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副秘书长陈璇教授指出,经过两天的调研,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民歌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出的魅力和文化价值,这对未来项目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调研中,可以看到尽管各地政府都对民歌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对民歌采取地毯式搜集、出版民歌集、记录经典民歌和乐谱,但是,当代民歌由于缺乏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不断面临传承人年龄结构失衡、传承断代等问题。陈璇强调,希望当代大学生一是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调研和普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爱祖国、爱家乡。二是通过优秀的民歌作品,锻炼人格、塑造坚毅果敢的个性特征,见贤思齐。三是通过调研研究,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素养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同学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项目组的总指导老师,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健研究员表示,最终,学校希望通过调研基本摸清大运河流域民歌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解读,探索新时代民歌保护传承的路径和策略,同时,通过民歌进校园、民歌进社区、民歌进乡村真正让百姓知道、了解运河流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最终希望通过一两个案例的操作,比如文旅融合、结合乡村振兴真正使民歌能够走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符合大众文化需求的新时代保护路径,让在明代被称为“我明一绝”的民歌重新走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大众视野中,真正为群众所喜爱,为乡村振兴赋能,为丰富百姓美好生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