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石湖智库项目成果《苏州城建史话》出版发行

发布者:朱剑刚发布时间:2023-01-12浏览次数:12



近日,我校石湖智库项目成果《苏州城建史话》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苏州城建史话》由石湖智库特约研究员、苏州民间文学作家、吴文化学者潘君明先生撰写,是首部反映苏州城市建筑历史的图书。该书以苏州史籍资料为依据,以朝代为章,叙述自春秋时伍子胥建阖闾城始,至新中国成立时止历代的城内、城外建筑,以此展现了历代苏州城市建设的概况及演变脉络。

该书的出版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城建史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根基,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很多都存在着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子。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建筑史值得被梳理与总结,以建筑的视角来留存反观历史、文化流变和建筑规划中呈现出的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和生活变迁。因此,潘君明先生于2012年开始,收集了大量关于苏州城建的历史资料,以时间为序,城内建筑为主,城外建筑为辅,耗时10年写就了《苏州城建史话》一书。他表示,编著《苏州城建史话》,意在回顾苏州城建的历史,探索城市建筑的印记,希望对读者了解苏州古城、建设现代化的苏州城有所裨益。

《苏州城建史话》是石湖智库获批“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协同创新基地”以来又一阶段性理论研究成果、高质量科研成果。此前,潘君明先生为石湖智库撰联“德业高胜至人无己  山河壮丽献策有吾”,生动描述了智库的工作性质及责任担当。未来,石湖智库也将继续深入贯彻“智库+基地”、“智库+平台”的发展理念,以获评苏州4A级社会组织、入选CTTI来源智库为契机,深化文化产业、江南文化品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研究工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从而助力学校一流品质院校建设,赋能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古城更新和“江南文化”品牌打造。



现将《苏州城建史话》的绪言登载如下,以飨读者。

 □潘君明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史载,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即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城”,即苏州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

古代,“城”是国家的象征。凡王朝的领地、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采邑,都筑有“城垣”。城,防止外敌入侵,保护百姓安宁;首领居于城中,谋划家国大事。《诗·大雅·瞻卬》云:“哲夫成城,哲妇倾城。”郑玄笺注:“城,犹国也。”

城,一般分为两重,里面叫城,外面叫郭。城小,郭大。古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说。在单用“城”字时,大都包含城、郭在内。凡城,四周必筑有墙垣,墙上开门,谓之城门,日开夜闭,这是守城、防护的需要,也是城的重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城”称为“城池”,这是因为城有墙垣和护城河的缘故。也称“城市”,因为城内人口集中,集市贸易,经济繁荣,通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凡是城池,城内都有街巷设置,为百姓居住、出入之通道。但在古代,尚未有“街”“巷”的标志字,从伍子胥建城时至秦汉、唐及北宋,称为“市”或“坊市”。唐代诗人、苏州刺史白居易诗云:“七堰八门六十坊”,北宋范成大《吴郡志》录有六十五坊。这坊市、坊即是街巷的前身。南宋时,拆坊成巷,始用“巷”“里”命名,民国时才有“街”字出现。城市不论大小,都由街巷组成,没有街巷,也就没有城市。所以说,城市与街巷密不可分。而且,街巷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内所有的一切,包括官署、宅第、园林、寺庙、商店等,都存在于街巷之内。人们的各种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也都在街巷之中展演。街巷热闹,城市兴旺;街巷冷落,城市萧条。城市的衰落与兴盛,大都在街巷上反映出来。

苏州古城,春秋时为吴国的都邑,史称“阖闾城”,也是吴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汉时为吴郡、会稽郡,隋唐五代时为苏州、中吴府,宋元时为平江府(路),明清时为苏州府,江苏巡抚衙门也设于苏州。民国时为吴县,江苏都督府也设在这里。由于苏州是历代官府的重要驻地,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时有起色。至今,历代留下的官衙、园林、寺庙、宝塔、桥梁及名人故居等文化性建筑,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这是苏州建城史上灿烂的一笔,也是非常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也有不少文化性建筑已随着历史的逝去而消失,难见原貌,好在史书上有所记载。后人翻阅古籍,踏访遗址,追昔抚今,给人以一种怀旧之感。

纵观历史,苏州自建城以来,历经风云变幻,社会动荡,朝代更迭。自吴王阖闾创建吴国以后,越灭吴,楚灭越,战事频频。南朝梁侯景之乱,叛军进城,烧杀抢掠。隋杨素平定江南,为免遭灾祸之苦,迁徙苏州城。宋金兵入侵,纵火焚城,街坊成为废墟。元末张士诚焚毁子城,成为一片焦土。清军南下,围攻苏城,清末,太平军复又攻城,市廛烧尽,光景萧然。民国时日寇侵华,轰炸苏城,破坏严重,等等。真是战争不断,兵祸连绵,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兵燹,对城池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原有的连片房屋,成为瓦砾一堆;原有的宅第园林,成为废墟一片;原有的热闹街巷,成为冷落萧条。

历史的浊浪,社会的变革,战火的疯狂,给苏州古城留下了多少创伤!

但是,苏州人民是坚强、勇敢、勤劳的,面对兵祸与灾害,面对破坏的城池与街巷,苏州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重新规划、建设新的苏城。从史籍的记载来看,建设、破坏,破坏、建设,反反复复,废废兴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难于计数,谁能说得清呢!

所幸的是,苏州城至今巍然屹立,古城墙虽有部分拆除,但城基和残墙犹在,并修复了部分城墙,古风犹存。城址基本没有变动,依然是“棋盘城”“亚字城”格局。街巷里弄虽有少许拆除而消失,但绝大多数保存完好,依然是横直有序,格局未变,且历代都有发展。河道虽有部分填塞,但主流不改,依然有“三横三直”,河流畅通,碧波荡漾,“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城内的景象,依然是老街古巷,水陆并行,河街相依,小桥流水人家。房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端庄大方。所有这些,基本上保持着古城的原有风貌,是非常难得的。园林、官署、民房、寺庙、桥梁等,虽有毁坏,但著名的保留下来的也不少,成为历史文化古迹,给古城留下了非常宝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回顾苏城建筑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地方文化特色。园林建筑,自春秋时吴王阖闾始建长洲苑、梧桐园,后由皇家园林转为私家园林,至明代达到了高潮,民国时转为中西式结合的园林,别具一格。桥梁建筑,宋之前为木桥,宋时则“以石代木”,逐渐形成了多孔石拱桥,精雕细刻,造型愈见完美。民国时转为水泥桥梁,更为宽阔坚固。寺庙建筑,自三国孙吴造寺以来,南北朝舍宅造寺蔚然成风,历代造寺经久不衰。据统计,民国时期,苏州有寺庙、道观、庵堂等360余所。从明代始,兴建“状元”“进士”“节孝”等牌坊,清代延续,苏州城内外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同时,由于经济繁荣,会馆、公所、祠堂等也相继出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民国时期,交通、民生等事业渐有改善,各种建筑设施相应跟上。教堂建筑逐渐增多。这些建筑,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在苏州城建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1982年,国务院颁布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名列其中。

苏州古城历史久,古迹多,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这是苏州人的荣幸,更是苏州人的骄傲。

真是“人生得意处,有幸居苏城”。

苏州是人间天堂,书香福地,历代文人辈出,群彥汪洋,留下的著作酷似烟海,极为丰富。写作“史话”,探索城市建筑的印记,要翻阅大量古籍,但,我欲博览而未能也。笔者读书有限,学问浅薄,先前也未见有此类书籍,无所借鉴,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