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
在我校石湖智库召开
2021年11月23日上午,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校石湖智库召开。基地首席专家、校长曹毓民,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副校长、石湖智库理事长张健,副校长孙学文,石湖智库秘书长、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剑刚,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方向阳、陈璇以及基地主要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健主持。
张健首先回顾了2020年12月基地申报获批的情况,并且对各位成员在这一年里为基地的发展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自获批以来,基地整合全校的科研力量,始终聚焦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工作。这一年的建设是卓有成效的。
会议的第二个环节是基地副主任陈璇教授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汇报。陈璇汇报,在基地获批后,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基地举办了启动仪式。会上,确定了在首席专家和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的统筹把握下,开展团队组织运行模式。成立基地管理办公室,副校长、石湖智库理事长张健任主任,具体统筹开展基地工作。2021年基地申报获批国家级课题1项,出版运河相关著作3本,其中《苏州运河十景》作为“一本书、一幅长卷、一个网站、一批文创产品”的立体成果,受到苏州市委市政府以及苏州市民的一致好评。基地专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发表学术文章若干篇。基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9月22日—25日,基地以“千年运河 锦绣江南”为主题,受邀参展第三届江苏省运河博览会,期间,基地专家受江苏省旅游协会邀请出席展会期间的“长三角文旅发展(苏州)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另外,基地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工作,做好服务社会工作。
接下来,与会的基地专家和成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孙学文副校长提出目前基地关于“运河”的科研成果斐然,提出要关注大运河沿线的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文化方面的专业,通过课程建设支撑专业发展,让运河文化研究反哺教学提升;教育与人文学院李世超教授提出要将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并表示愿意在大运河和丝绸文化方面做出相关探索;教育与人文学院吴隽院长和方向阳副院长介绍了学院在基地获批后开展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并表示将以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李政主任提出基地建设要向“专、特、精”三方面靠拢,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专题调研,在教学设置以及研学开发上找到突破口,做大做精基地品牌;李勇教授则提出基地建设还要在高质量成果、高质量论文上做好文章,要组织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做到资源共享,同时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大功夫。另外,石湖智库秘书长朱剑刚、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斌、管理学院吴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副主任陶莉、图书馆许东亮老师等基地研究员都为基地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基地首席专家曹毓民校长做了总结发言。曹校长表示基地汇集了苏州市职业大学的高端学术资源,让大家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提出了更高的建设目标,提出要围绕大运河做更大的文章,要在地理概念上走出苏州,立足江苏,走向全国。建议基地要选择一些出彩的角度,形成几个方向。曹校提出未来的建设中,首先要整章建制,更好的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继续扩大朋友圈,利用好各种平台做大做强基地品牌;其次,要继续做好建言献策工作,形成拳头产品,出精品;第三,提出基地建设要反哺教学、反哺专业建设;第四,基地建设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最后,曹校长表示,基地在一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建设期目标,那么,在未来的两年时间内,要做好“自选动作”,积极开展社会学田野调查工作,将优秀的论文写在这方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同时,让基地建设成为学校科研反哺教学的一个样本,推动“十四五”时期学校高水平建设一流品质院校的工作。
会后,《苏州运河十景》一书的编纂团队在智库会议室举行了全体签名仪式,为《苏州运河十景》一书的编纂和出版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大家表示,要在大运河基地这样一个高端的科研平台上再接再厉,高质量完成《苏州运河十景故事》的编纂,继续推进“运河”主题的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供稿:石湖智库办公室